解构中国电视剧的"小人物叙事革命"
从英雄神坛到市井烟火
当《人世间》以周家兄妹的悲欢离合创下央视黄金档收视率新高,当《山海情》里马得福裤腿上的黄泥引发全网共情,当《装台》中刁大顺的破三轮车碾过西安城墙的晨曦,中国电视剧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叙事转向,这场静默的革命始于2015年《平凡的世界》现象级传播,在资本寒冬与流量泡沫破裂的阵痛中,凡人叙事以燎原之势重塑着国产剧的审美图景,据艺恩数据统计,2020-2023年间,豆瓣评分8分以上的国产剧中,聚焦普通人群像的作品占比从17%跃升至42%,标志着中国电视剧正从悬浮的造梦工厂回归到真实的人间剧场。
解构崇高:凡人叙事的创作密码
在《山海情》的创作手记中,编剧团队披露了一个震撼的细节:为还原90年代西海固移民的真实样态,剧组在宁夏戈壁滩上种出真正的蘑菇棚,演员们连续三个月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,这种近乎偏执的创作态度,解构了传统电视剧的"景观化"叙事惯性,在《人世间》的剧本创作中,梁晓声坚持将周秉昆的"窝囊"进行到底,这个国营厂工人既没有逆袭成商界巨贾,也未能实现阶层跨越,却因真实的人性弧光成为年度最动人角色。
凡人剧的镜头语言正在重构观众的审美期待,相比古装剧的雕梁画栋或都市剧的霓虹幻影,《装台》用4:3画幅捕捉城中村的逼仄空间,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以手持摄影记录北漂青年的通勤日常,这种"去滤镜化"的美学实践,在《隐秘的角落》中达到极致:朱朝阳家斑驳的墙壁、严良破洞的球鞋、普普泛黄的连衣裙,每个细节都在诉说生活的粗粝质感。
时代镜像:小人物的精神史诗
在《大江大河》宋运辉的眼镜片上,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;《风吹半夏》许半夏的BP机里,储存着90年代创业者的野心与彷徨;《幸福到万家》何幸福手中的智能手机,记录着新农村建设中的观念碰撞,这些凡人故事构成了一部流动的当代中国社会史,比任何教科书都更鲜活地展现着时代的褶皱。
当《警察荣誉》里见习民警李大为在调解邻里纠纷时被泼洗脚水,《亲爱的小孩》中肖路在产房外手足无措,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的遗体化妆师赵三悦面对死亡时的成长,这些"不完美主角"打破了影视创作中的道德洁癖,数据显示,这类带有明显性格缺陷的角色,观众共情指数反而比传统完美人设高出23%,印证了当代观众对真实人性的强烈渴求。
价值重构:凡人美学的文化启示
在《觉醒年代》的创作研讨会上,导演张永新提出"历史是人民写的"创作理念,将镜头对准新文化运动中的印刷工人、黄包车夫、市井商贩,这种视角转换让宏大叙事获得了更具生命力的表达方式,《功勋》之《能文能武李延年》单元通过普通战士的微观视角,让抗美援朝精神获得了更具象的承载。
凡人剧的崛起倒逼影视工业体系进行供给侧改革,横店影视城最新数据显示,现代生活实景基地使用率同比上涨58%,年代戏服装租赁量下降32%,反映出现实题材创作正在摆脱对服化道的过度依赖,爱奇艺迷雾剧场负责人透露,其悬疑剧单集制作成本中,剧本创作投入占比从15%提升至28%,标志着行业价值重心向内容本体的回归。
站在新十年的起点,凡人叙事正在书写中国电视剧的"新写实主义"篇章,当《县委大院》里的基层公务员为修路资金发愁,《底线》中的法官在法理人情间艰难抉择,《大考》里的高三师生在疫情中备战高考,这些作品构筑起新时代的精神图谱,这不仅是创作风向的转变,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——在最平凡的中国人身上,蕴藏着最动人的中国故事,正如《人世间》原著扉页所写:"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,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",这或许就是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