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导读:
我在储物柜前反复调整护腕时,金属门板映出两个被夕阳拉长的影子,左边那个单手转着篮球的高大身影是周炎,校篮球队王牌前锋;右边倚着栏杆擦拭汗水的清瘦男生叫程一凡,蝉联三届市级百米飞人冠军,他们同时将运动饮料递到我面前,碳酸气泡在玻璃瓶里发出细微的爆裂声,像极了此刻我胸腔里紊乱的心跳。
这个场景发生在去年深秋的体育器材室,也是我十八年人生中最具荒诞美学的开端,作为校刊体育专栏记者,我本该专注记录校运会筹备进度,却让采访本里夹着的两张训练计划表,渐渐晕开了少年们滚烫的青春。
第一章 光影交织的初遇
与周炎的相识始于篮球场边的乌龙事件,那天我正蹲在场边调试单反相机,试图捕捉三分线外的动态镜头,随着"砰"的闷响,旋转的篮球重重砸在相机遮光罩上,取景框里最后定格的画面,是橘色球体后少年惊慌放大的瞳孔。
"同学你的UV镜..."他捡起碎裂的滤镜残片,小麦色手臂浮现淡青色血管,"我是高二7班周炎,周末带你去器材室拿新的。"他说话时无意识转着左手腕的红色护腕,后来才知道那是他比赛时的幸运物。
而程一凡的登场如同精心设计的电影长镜头,在校运会百米预选赛现场,我举着录音笔挤过人群时被绊倒,栽进混合着橡胶颗粒和汗水的跑道,预备哨声里,一双骨节分明的手突然横在眼前,白色钉鞋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。
"小心起跑器。"他说话时喉结微微滚动,胸前002号号码布被风吹得猎猎作响,后来在颁奖台看见他咬住金牌的瞬间,才发现他左耳垂有颗朱砂痣,像雪地里落下的红梅。
第二章 冰与火的训练日记
每周二四傍晚的篮球馆,周炎会特意留出最后十五分钟教我三步上篮,他总说我的投篮姿势像"扔铅球",却在某个暴雨天默默调整了篮筐高度。"手腕再压5度,"他虚扶着我的肘关节,蒸腾的热气染红我的耳尖,"你可是唯一能让我暂停训练的人。"
而程一凡的200米特训藏在每周三五的破晓时分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时,他已经在起跑线做了三组拉伸。"摆臂幅度保持110度,"他把运动手表调成节拍器模式,薄荷味的气息拂过我汗湿的刘海,"注意听我的呼吸频率。"
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在期中体测日激烈碰撞,当我同时刷新立定跳远和50米短跑记录时,周炎把矿泉水瓶捏出凹痕:"他教你的摆臂技巧根本不适合女生!"程一凡擦汗的动作顿了顿:"篮球部的野蛮训练法才容易受伤。"
第三章 撕裂的终点线
市际联赛前夜的加训成为转折点,周炎加练500个投篮时左膝旧伤复发,却固执地不肯使用护具。"去年就是这套训练计划让我们打进四强..."他抓着战术板的手指关节发白,我夺过板子时看见背面用马克笔写着"要带她去吃夺冠庆功宴"。
程一凡的体检报告显示跟腱劳损三级。"教练说再跑下去可能会断。"他在更衣室把钉鞋塞进储物柜最底层,我瞥见鞋舌内侧绣着"Y&M"的缩写——那是我在校刊专栏的署名"羽墨"。
决赛日瓢泼大雨中,我看着周炎带着固定支架完成压哨绝杀,也目睹程一凡在百米决赛最后十米突然减速,当两人同时被抬上救护车时,我攥着两件浸透雨水和血渍的队服突然明白:有些赛道注定不能并行奔跑。
第四章 青春没有标准答案
现在每次经过体育馆,都能看见周炎在指导新生做康复训练,他给每个人准备了定制护膝;图书馆三楼的窗边,程一凡正在给田径队设计新的爆发力训练方案,草稿纸边缘画着小小的跑道简笔画。
上周收到体育学院录取通知书时,他们不约而同送来运动防护手册,周炎的那本夹着当年打碎的UV镜碎片,程一凡在扉页写着"真正的冠军要懂得保护重要的人",夕阳将两个影子投射在通知书上,我突然想起物理老师说过:当两条光线以特定角度相遇,会产生比太阳更璀璨的干涉条纹。
或许青春本就是道多选题,那些在跑道上交错的光影、更衣室蒸腾的雾气、以及午夜梦回时交替响起的两道呼吸声,终将在记忆里熔铸成不会褪色的奖牌,而我终于学会在起跑线前放下秒表——有些故事不需要终点,就像少年眼里的光永远指向盛夏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